人工智能赋能双高融合,激发思想共育时代新人。3月25日,苏州大学与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级中学携手举办“科学赋能双高融合 携手共育时代新人”高校高中融合发展交流活动。20余所“双一流”高校招生办公室负责人与近60所知名高中负责同志,齐聚星海沈浒路校区,共商人工智能迅猛发展趋势下,高校与高中贯通式人才培养大计。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高中教育正从人才选拔器转型为创新孵化器。”星海实验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周晓阳在活动的开场中如是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重塑千行百业,面对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与教育行业的提质需求,高校和高中与会嘉宾展开深入探讨交流。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顾纯青致辞。顾纯青回顾苏州工业园区30年教育的发展历程,指出园区教育从“小而弱”到“大而优”的转变,依托于教学范式的创新,借力于易加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果。面向未来,园区教育系统将继续深化高中段人工智能与英才教育的深度融合,完善智能化硬件载体,开发优质个性化教育资源,建设智能化管理测评模型,开展智能化全流程评价改革,加强与双一流大学和省内知名高中的合作,为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路径和应用模式,提供园区方案、园区智慧。
在主题报告环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院长帅志刚教授作“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主题报告。帅志刚指出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需求,针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跨学科融合、基础与前沿并重、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加强高校与高中衔接等方面建议。针对高校与高中的融合发展,帅志刚希望教育界应该密切关注AI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政府和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AI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培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景润教授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技术分支及其发展历程与现状。从人工智能思维的哲学溯源到智能时代的育人模式创新,他介绍了认知革命的演进图谱。他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切实建议,一是数据为王,二是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才素质。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教授从机器人技术发展角度分享了如何培养科技人才,AI如何和机器人技术结合变成生产力,提出学校应该根据产业链和创新链来培养人才,加强学校和企业合作、学校和政府合作。
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樊帅博士分享了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以及高科技公司在技术落地层面的实践路径与战略思考。他还细致地介绍了大模型对于自然语言识别上的应用技术发展,解读了大模型对于企业科技业务的重要作用,以及应用大模型的相关产品功能。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夏雷震作主题为“高中工程教育—创新人才衔接培养的路径探索与课程实践”讲座,分享锡山中学依托资源优势和高端平台,联合工科高校、国内工程教育有基础的高中、高科技企业,进行创新人才衔接培养的路径探索与课程实践。
秉承“让教育成为发现与创造的艺术”教育理念,星海实验高级中学积极践行以“发现教育”引领育人的主张,努力建设“发现教育”视域下的“科学高中”,打造“高中-大学”贯通式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多元发展,在教育革新的浪潮中,“数智”与“发现”正碰撞出璀璨火花,照亮育人之路的新方向。高宏老师以一节化学课为例,课堂环节全方位挖掘AI赋能教学的价值,教学全流程使用AI并且向AI学习,展现AI赋能高中化学探究式课堂的美妙实践与未来图景,开创了“用技术之翼托举人文梦想”的创新范式。
在专题访谈环节,高校、高中、企业三方代表,来共同探讨双高融合的现状与未来,东南大学招办主任张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吴强、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范利群、苏州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靳葛、江苏省木渎中学党委书记张飞、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春梅、星海实验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周晓阳,立足于人工智能发展、双高融合、人才培养等议题,深入探讨了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开展高素质科创人才培养的途径与策略。专题访谈由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许凤主持。
活动下半场在苏州大学举行。会前,与会嘉宾参观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全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的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查佐明出席会议并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从“长度、宽度、高度、深度、温度”五个维度对苏州大学近年来的改革发展和办学成就展开简要介绍,并期待高校与高中携手打造育人共同体,以AI技术迅猛发展为时代契机,共同探索构建更高水平的培养体系,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培育兼具科技创新力与人文底色的未来型人才。
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方亮教授介绍了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路径和教育改革计划,并重点讲解了书院制、国家试点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等不同模式的实践经验。他表示,展望未来,苏州大学将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苏大特质的卓越人才。
苏州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巧明教授以《大语言模型Deepseek及其应用》为题作主旨报告,向大家介绍了该模型的核心技术突破及其在多领域包括在苏大教育工作中的实践成果。
苏州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靳葛阐述了新高考改革为高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详细解读了学校的招生政策尤其是江苏省院校专业组的设置情况,并向大家分享近年来苏大在招生宣传方面的新思路和新经验。
以“双高融合”为舟楫,让高校的学术灯塔与中学的育人沃土深度联结,在教育型教师的引领下,将量子计算的深邃、人工智能的灵动,化为科技英才指尖可触的未来;以“科学赋能”为风帆,让人工智能诊断、虚拟实验室与区块链评价,成为教育型教师手中的“育人罗盘”,在数据的浪潮中锚定人性的温度,在技术的革新中坚守教育的本真。
活动开始,学校合唱团登场合唱了校歌《星辰大海》以及《我们的梦》。在同学朝气蓬勃的歌唱之后,星海党委书记周晓阳进行了开场讲话,强调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介绍了各位嘉宾。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顾纯青致辞。顾纯青代表园区对苏州大学把本次活动安排在园区表示感谢。顾纯青强调了教育对于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要推动数字赋能打通因材施教;回顾了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的发展,从小而弱到大而优,介绍了园区在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的成绩;展望了人工智能加基础教育的发展新模式,介绍了园区四所公立高中在这方面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邀请了各位来宾为园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院长帅志刚教授作“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主题报告。帅志刚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他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议,包括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跨学科融合、基础和前沿结合、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加强高校与高中衔接等,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展望和建议,包括持续关注技术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政策支持和保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景润教授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的技术的种类和发展历史和现状。他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切实建议,一个是数据为王;另一个是需要持续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才素质。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高宏老师以一节化学课为例,讲述了AI赋能高中化学探究式课堂的实践过程与反思,展示了如何在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使用AI赋能教学,在课堂上学习使用AI并且向AI学习。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教授从机器人角度分享了如何培养科技人才、AI如何和机器人结合变成生产力、AI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应用前景等相关经验,提出学校应该根据产业链和创新链来培养人才,同时加强学校和企业合作、学校和政府合作。
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樊帅博士分享了公司在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落地方面的思考,以及大模型对于自然语言识别上的应用。同时他也解读了大模型对于企业科技业务的重要作用,以及应用大模型的相关产品功能。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夏雷震作主题为“高中工程教育—创新人才衔接培养的路径探索与课程实践”讲座,分享锡山中学依托资源优势和高端平台,联合工科高校、国内工程教育有基础的高中、高科技企业,进行创新人才衔接培养的路径探索与课程实践。
高校、高中、企业三方代表,来共同探讨双高融合的现状与未来,东南大学招办主任张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吴强、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范利群、苏州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靳葛、江苏省木渎中学党委书记张飞、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春梅、星海实验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周晓阳,立足于人工智能发展、双高融合、人才培养等议题,深入探讨了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开展高素质科创人才培养的途径与策略。专题访谈由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许凤主持。
秉承“让教育成为发现与创造的艺术”教育理念,星海实验高级中学积极践行以“发现教育”引领育人的主张,努力建设“发现教育”视域下的“科学高中”,打造“高中-大学”贯通式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多元发展,在教育革新的浪潮中,“数智”与“发现”正碰撞出璀璨火花,照亮育人之路的新方向。
文:王启明
一审一校:蒋斐雯
二审二校:范红梅
三审三校:周晓阳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